“原来关晓彤高考比我还努力”“陈都灵 621 分的备考方法,我居然能照搬”—— 最近后台总有粉丝留言,说被这几位娱乐圈明星的高考经历激励到了。其实比起 “明星学霸” 的光环,他们的故事里藏着更实用的成长逻辑:没有谁的高分是靠天赋 “躺赢” 的,那些看似 “开挂” 的成绩背后,是普通人也能复制的努力方法。

第一个真相:“没时间” 从来不是借口,关键是会不会 “挤时间”。关晓彤当年备考时,《好先生》的拍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,每天只能睡 5 个小时,却硬是挤出了 “碎片学习时间”:早上化妆时让助理读古诗文,候场时用手机刷英语阅读,收工后不管多累,都要做一套数学选择题再睡觉。她的错题本上贴满了便利贴,写着 “这个公式片场背 3 遍”“文言文虚词晚上再记”—— 后来她在采访里说:“我从没想过‘等不忙了再学’,因为永远没有‘不忙的时候’,只能自己找时间。”

这招对普通人尤其有用。比如学生党可以把课间 10 分钟用来背单词,上班族利用通勤时间看备考视频,哪怕每天只挤 2 小时,积累下来也能突破不少知识点。就像粉丝说的 “以前总觉得‘没时间学习’,看了关晓彤的故事才发现,我只是把时间花在了刷短视频上”。

第二个真相:“专注” 比 “熬夜” 更重要,陈都灵的 “沉浸式学习法” 值得抄作业。作为理科生,陈都灵的高分不是靠 “题海战术” 堆出来的,而是靠 “专注到极致” 的状态:备考时她会把手机调静音放在另一个房间,桌上只摆当前要学的科目资料,每天制定 3 个 “核心目标”—— 比如 “上午刷 20 道数学压轴题”“下午背 5 篇英语作文”“晚上整理物理错题”,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,不被任何琐事干扰。
很多人学习时总忍不住看手机、刷消息,其实可以试试陈都灵的方法:设定 “专注时段”(比如 45 分钟),期间只做一件事,结束后休息 10 分钟;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,每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点奖励。就像一位粉丝分享的 “用了陈都灵的方法后,我做数学题的效率提高了一倍,再也不用熬夜赶作业了”。
第三个真相:“兴趣” 和 “学习” 不冲突,李昀锐的 “平衡术” 适合偏科的人。作为体育生,李昀锐曾面临 “训练和学习两难” 的问题,后来他摸索出了一套 “互补法”:练田径累了,就用做数学题来 “放松大脑”;遇到学习瓶颈,就去跑两圈释放压力,“运动能让我保持精力充沛,学习能让我静下心来,两者反而互相促进”。高考时,他的体育专业分和文化课分都名列前茅,顺利考上北体大。
这给偏科的人提了个醒:不用强迫自己 “讨厌的科目也要拼命学”,可以用喜欢的事调节状态。比如喜欢画画的人,学累了就画 10 分钟;喜欢打球的人,背完单词去打会儿球 —— 当学习不再是 “痛苦的任务”,效率自然会提高。
其实关晓彤、陈都灵、李昀锐的高考故事,本质上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没什么不同: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,拼尽全力去实现目标;都是在迷茫时,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。他们的分数值得羡慕,但更值得学的,是那份 “不敷衍、不放弃” 的态度 —— 毕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场考试,而持续学习、不断成长,才是一辈子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