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尖塔下的影像庆典
167 米高的安托内利尖塔刺破都灵天际,这座 1889 年落成的建筑自 2000 年起成为意大利国立电影博物馆的新家。2025 年,恰逢博物馆新馆落成 25 周年,一场名为 “邂逅都灵” 的短片项目在此拉开帷幕 —— 罗马尼亚导演拉杜・裘德、德国导演海因茨・艾米高斯与中国导演贾樟柯,三位风格迥异的作者导演受邀用影像为这座 “全球最高博物馆” 庆生。
作为电影史的守护者,这座博物馆的馆藏堪称意大利电影的活化石:费德里科・费里尼的标志性红围巾与帽子、南尼・莫雷蒂在《亲爱的日记》中驾乘的摩托车,静静诉说着影史传奇。如今,在柏林电影节前掌门人卡洛・沙特里安的执掌下,博物馆以开放姿态拥抱先锋创作,为这场周年庆典注入了实验基因。
裘德的 “天堂” 解构:色情影像与 AI 神曲的碰撞
最先交卷的拉杜・裘德再次印证了他 “欧洲影坛逆行者” 的头衔。这位手握柏林金熊奖(《倒霉性爱,发狂黄片》)、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最佳影片奖(《野名留史又如何》)的导演,今年刚凭《二〇二五年的欧陆》再获柏林银熊奖,此次出手依旧颠覆想象。
其短片《天堂篇之预告片》堪称影像拼贴的大胆实验:画面全部源自博物馆库存中被遗忘的意大利国产色情电影预告片,暧昧的视觉符号与生成式 AI 朗诵的但丁《神曲・天堂篇》形成尖锐对话。这种看似荒诞的组合,延续了裘德一贯的创作特质 —— 正如他在《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》中用 TikTok 滤镜解构性别政治,此次他以 “低俗影像 + 高雅文本” 的碰撞,撕开文化分类的虚伪面纱。博物馆档案中的 “边缘素材” 在他手中焕发新生,成为叩问艺术边界的利器。
双片接力:从纽约首映到跨洋待映
德国纪录片大师海因茨・艾米高斯的 28 分钟短片《看那尖塔》已率先与观众见面,这部以安托内利尖塔为主题的作品,今年登陆纽约电影节完成全球首映,用冷峻镜头捕捉建筑与电影的时空对话。
最受中国观众期待的贾樟柯作品则仍在创作中。这位以《山河故人》等作品构建东方影像诗学的导演,此次将故事置于都灵与中国两地,延续与御用演员赵涛的默契合作。尽管影片尚未定名,但跨国叙事的设定已引发期待 —— 从汾阳到都灵,贾樟柯或将用标志性的长镜头,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书写个体记忆。
影像对话中的博物馆新生
这场跨越国界的创作实验,恰是意大利国立电影博物馆 25 周年庆典的题中之义。当裘德用 AI 激活尘封档案,艾米高斯以镜头对话百年尖塔,贾樟柯将东方视角注入都灵故事,三位导演以各自的艺术语言,诠释着 “电影与城市” 的永恒命题。正如 167 米高的尖塔既承载历史又指向天空,这座博物馆也在经典馆藏与先锋创作的碰撞中,续写着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