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央视《文学的故乡》第二季镜头对准韩少功,汨罗江的晨雾与海南岛的椰风便在银幕上交织。这部以动画与实景交织手法创作的纪录片,不仅还原了《爸爸爸》中丙崽蹲在作者身旁的动人场景,更揭开了作家双重故乡的精神密码:文学之根深植湘琼沃土,思想之魂栖居《天涯》园地。
湖南汨罗是韩少功文学生命的起点。15 岁插队的六年知青岁月,让他在茶场的晨露与田埂的泥泞中埋下创作种子。2000 年重返八景乡后,他在兰家洞水库旁的 “梓园” 耕作二十余载,将山水草木与村民故事熔铸为《山南水北》的肌理。村民那句 “你韩爹吃了亏,就是我们自己人了” 的质朴话语,化作他笔下最鲜活的乡土注脚。莫言为其文学馆题诗 “龙舟下汨罗”,恰是这方水土孕育文学根系的最佳佐证 ——《马桥词典》里的方言密码,《爸爸爸》中的楚风余韵,皆源自这片 “蓝墨水的上游”。
海南则为这份文学根系注入新的养分。作为 “十万人才下海南” 的一员,韩少功在椰岛开启了创作与办刊的双重探索。这片被称作 “天涯海角” 的土地,既见证了他对都市与乡村的双重审视,更催生了《天涯》杂志这一思想重镇。1996 年主导改版后,他以 “民间语文”“作家立场” 等栏目打破文体边界,拒绝 “概念空转” 的学风,让思想在实践与感性中生长。纪录片特意取景《天涯》编辑部,正是为了标注这片 “思想故乡” 的坐标。
湘琼两地的辗转,实则是文学根系的延伸与思想视野的拓展。汨罗的乡土经验赋予其作品深沉的文化底蕴,海南的开放环境则让他得以在《文学的 “根”》中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:“根不深,则叶难茂”。这种从地域到思想的跨越,在纪录片中得到精妙呈现 —— 导演为他选定的 “凤凰” 意象,恰如其文学世界中传统与现代的涅槃共生。
当镜头扫过 “文学寻根 宁静梓园” 的路牌,当《天涯》旧刊的扉页在光影中翻动,韩少功的双重故乡已然清晰。湘琼大地是其文学的肉身,承载着烟火与记忆;《天涯》杂志是其思想的灵魂,激荡着追问与求索。这部纪录片的价值,便在于让我们看见:真正的文学故乡,永远是土地与思想共同滋养的产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