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是温峥嵘,那我是谁?” 当演员温峥嵘凌晨结束拍摄,在手机上撞见 “自己” 正在直播带货,发出的灵魂质问戳破了 AI 技术滥用的荒诞现实。这场真人反被 AI 拉黑的闹剧,随着抖音副总裁李亮的公开回应,将 AI 仿冒带货的行业沉疴推向舆论焦点。
事件的发酵始于温峥嵘的打假控诉。早在今年 4 月,就有网友发现多个直播间同时出现 “温峥嵘”,不同妆发却话术一致。直至深夜收工后刷到虚假直播,她的质问换来的却是被拉黑的结局。更令人无奈的是,粉丝单日举报 18 个假冒账号,团队年前发送律师函,仍挡不住 “封一个冒一个” 的侵权循环,劣质商品的推广更让她的口碑岌岌可危。
面对热议,抖音副总裁李亮于 11 月 6 日发文回应,明确曝光的 “三直播间同时开播” 案例非抖音平台,但承认平台存在 AI 仿冒名人的带货短视频。他透露,平台已开展专项治理,针对温峥嵘的仿冒内容下架视频 1 万余条,处罚 37 个账号,自 10 月以来累计处置违规账号 1.1 万个、下架商品 6700 余个。同时他坦言,AI 侵权识别是行业性难题,恶意账号持续技术对抗,治理需长期投入。
温峥嵘的遭遇并非个例,而是 AI 盗播灰色产业链的缩影。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 AI 形象被用于推销假冒保健品,吸引 88 万粉丝受骗;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声音遭克隆,配合伪造合影售空 4.7 万件土鸡蛋;配音演员武扬的声音被盗用,对方仅愿出 5000 元封口费。这些案例背后,是 “素材抓取 – 模型训练 – 内容生成 – 账号运营” 的成熟黑产链条,十几元的教程就能实现声音克隆,两分钟可生成逼真短视频。
乱象频发暴露三重困境:法律层面,9 月实施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因平台审核疏漏、商家刻意遮挡标识收效甚微;技术层面,镜像翻转、IP 更换等手段让侵权者轻易规避检测;维权层面,跨平台数据不共享导致取证困难,侵权成本远低于维权成本。网友对李亮回应的两极评价更凸显矛盾 —— 有人认可平台努力,有人直指 “监管机制缺位”,吐槽老人被假药诈骗等问题。
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。监管部门需细化惩戒标准,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;平台不能止步于专项治理,应升级多模态审核系统,推行 AI 内容溯源码,建立行业黑名单;技术开发者需强化伦理约束,让区块链确权、隐式水印等技术成为防护盾。正如温峥嵘所言,反对的不是技术发展,而是技术被用错地方。
当 “证明我是我” 成为数字时代的荒诞考题,AI 技术的发展边界亟待厘清。李亮的回应与平台治理值得肯定,但更需转化为常态化行动。唯有让侵权者付出高昂代价,让平台守住审核底线,才能让 AI 回归技术向善的本质,在真实与信任的土壤上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