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钧甯因早年硕士论文封面使用“我国”一词指代台湾,再度被卷入“台独”立场争议。尽管其工作室火速声明“坚定认同中国人身份”,但台媒与民进党网军的联合操弄,让这场风波演变为一场跨越海峡的舆论战。

一、争议溯源:从论文到综艺的“证据链”
争议的核心是一份张钧甯2014年的硕士论文,其封面标题为《我国演艺人员经纪管理之法制问题》。部分网友认为,“我国”一词暗示台湾为独立国家,构成“台独”实锤。此外,2014年她在综艺《痞子英雄》宣传中,将“台湾”与“香港”“新加坡”并列为“国家”,进一步加剧质疑。
然而,深入分析可发现,这些“证据”存在明显断章取义。首先,论文内容聚焦台湾演艺经纪法律问题,使用“我国”一词在学术语境中可能指代作者认知中的“本土范围”,而非政治意义上的独立国家;其次,综艺片段中,她补充“还有台湾(地区)”的表述,显示其并未刻意否定一个中国原则。

二、民进党操弄:网军、绿媒与政治人物的合谋
这场争议的爆发并非偶然。2025年7月,张钧甯的Instagram账号突现大量辱骂评论,账号多为空号或小号,且每小时集中涌现一批恶意留言。与此同时,台媒《自由时报》等绿媒迅速跟进,炒作“张钧甯撇台独”,民进党网军则通过集体点赞、刷屏等方式放大负面声音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民进党当局高层直接介入。2025年5月,国台办回应蔡英文妄评张钧甯事件时指出,民进党言论“纯属蓄意污蔑、转移焦点”,并强调“热忱欢迎台湾演艺人员在大陆发展”。这种“官方背书”与“网军操弄”的双重手段,暴露了民进党通过制造两岸对立巩固政治利益的企图。
三、立场澄清:从声明到行动的坚定表态
面对争议,张钧甯的回应体现了两岸认同的坚定性。2021年9月,她首次通过工作室声明“无台独立场”,并转发微博强调“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”;2025年风波中,她再次重申“两岸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”。这些表态不仅符合一个中国原则,更与她过往支持新疆棉花、捐款河南水灾等实际行动形成呼应。
与此同时,大陆网友展现出理性态度。多数人认为,应区分“台湾意识”与“台独意识”,避免因个别表述扩大化打击支持统一的艺人。这种“精准辨识”的舆论环境,为两岸文化交流保留了宝贵空间。
四、深层启示:舆论战背后的两岸关系
张钧甯事件折射出民进党当局“谋独拒统”的政治本质。通过操弄舆论,民进党试图制造“大陆打压台湾艺人”的假象,激化两岸民意对立。然而,这种手段注定失败——数据显示,2025年台湾民众自认“中国人”的比例虽受民进党宣传影响有所波动,但年轻群体中支持统一的声量仍在增长。
对于台湾艺人而言,这场风波是警示也是机遇。唯有在涉及民族尊严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谨言慎行,才能真正赢得两岸民众的尊重。张钧甯的选择,或许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:在政治立场上,没有“模糊地带”,只有“是”与“非”的清晰抉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