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,张钧甯首次公开回应性骚扰传闻,称“不止娱乐圈,各行各业都存在这种情况”。这一表态将公众视线引向娱乐圈长期存在的权力失衡问题,而她与大陆男星张翰的过往合作片段,更成为分析的典型案例。

一、事件回溯:从隐忍到发声的十年
张钧甯的性骚扰指控并非突发。早在2010年代,她便在多个场合暗示拍戏过程中遭遇不适,但始终未明确指认对象。2023年,随着台湾娱乐圈性骚扰事件集中爆发,她选择借势发声,称“过去因担心得罪人而沉默,如今希望借社会讨论改变现状”。
具体案例中,她与张翰的合作被频繁提及。在拍摄某剧时,张翰被指“大尺度动作”超出剧本范围,宣传期间更被拍到亲密接触画面。尽管这些片段可解释为“工作需要”,但结合张翰过往情史(如与郑爽、古力娜扎的恋情),公众对其行为边界产生质疑。

二、权力结构:行业规则与性别困境
娱乐圈的性骚扰问题,本质是权力结构的扭曲。导演、制片人、资深演员等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一方,往往通过“工作需要”合理化越界行为;而新人或女性从业者因担心事业受阻,被迫选择隐忍。张钧甯的案例中,她曾表示“担心拒绝会导致导演痛骂”,这种心理折射出行业内的“潜规则”压力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性骚扰的界定在娱乐圈存在模糊地带。例如,亲密戏份的尺度、宣传期的肢体接触等,常被包装为“艺术需要”或“个人风格”。这种模糊性为权力滥用提供了空间,也使得受害者难以维权。
三、行业变革:从个案到制度的突破
张钧甯的发声,推动了娱乐圈对性骚扰问题的制度反思。2023年后,多家影视公司出台《拍摄期间行为准则》,明确禁止未经同意的肢体接触、语言骚扰等行为;行业协会设立匿名举报渠道,并承诺对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。
与此同时,公众讨论开始转向更深层次——如何重构行业权力结构?答案或许在于资源分配的透明化与多元化。例如,通过独立制片、观众评价机制等方式,削弱单一权力主体的控制力,为从业者创造更平等的环境。
四、社会启示:超越娱乐的行业反思
张钧甯事件的意义,远超娱乐圈本身。它揭示了任何封闭、高权力的行业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问题。从金融圈的“酒桌文化”到学术圈的“导师霸权”,性骚扰的背后是资源垄断与性别不平等的共性。
对于公众而言,这场风波提醒我们:支持受害者发声的同时,更需推动制度变革。只有当行业规则真正保护弱势群体,当权力运行透明可监督,性才会从“隐秘的角落”走向历史。张钧甯的选择,或许只是开始,但已为改变点燃了第一束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