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赵雅芝,绕不开的永远是 1992 年的《新白娘子传奇》。这部融合了戏曲唱段、神话爱情与东方美学的剧集,不仅让 “白娘子” 成为赵雅芝的代名词,更成为几代人刻在 DNA 里的经典记忆。即便 33 年后的今天,打开视频平台,仍能看到满屏 “童年回忆杀” 的弹幕,它为何能跨越时光,始终占据 “古装神话剧天花板” 的位置?

首先是角色塑造的 “封神级” 贴合。赵雅芝饰演的白素贞,打破了传统神话中 “妖” 的凌厉感,她身着素白纱裙,眼波流转间既有神仙的清冷,又有女子的温婉,连蹙眉时的柔弱、救人时的果敢都恰到好处。剧中 “水漫金山” 的名场面,她褪去温婉,眼神坚定地站在金山寺前,白衣在狂风中翻飞,既有对抗不公的决绝,又藏着对许仙的牵挂 —— 这种 “刚柔并济” 的气质,被赵雅芝演绎得入木三分。而她与叶童饰演的许仙之间的对手戏,没有刻意的甜腻,却在 “断桥重逢”“雨中撑伞” 等细节里,把 “千年等一回” 的深情揉进了每一个眼神、每一句唱词里,让观众坚信 “这就是最好的白娘子与许仙”。

其次是剧集独特的 “戏曲化表达”,成为无法复制的标签。《新白娘子传奇》没有采用传统古装剧的对白模式,而是大量融入越剧的唱段,从 “千年等一回” 的主题曲,到 “渡情”“前世今生” 等插曲,每一段旋律都朗朗上口,甚至剧中人物的对话也常以唱词衔接。赵雅芝并非专业戏曲演员,却能精准把握唱段的情绪:与许仙定情时,她的唱腔轻柔婉转;为救许仙闯地府时,唱腔里带着焦急与恳切;被压雷峰塔时,又透着无尽的委屈与不舍。这种 “唱演一体” 的呈现方式,让剧情更具感染力,也让观众在旋律中记住了故事,即便多年后忘了具体情节,只要前奏响起,就能瞬间回到那个 “西湖断桥遇知音” 的场景。

更重要的是,剧集传递的 “真善美” 内核,契合了不同时代观众的情感需求。白素贞虽是蛇妖,却心怀慈悲,行医救人、施善济贫,她对爱情的忠贞、对亲情的守护(对许仕林的母爱),以及面对法海压迫时的抗争,都传递着 “向善” 与 “坚守” 的力量。而赵雅芝用细腻的表演,把这种内核具象化:她为百姓义诊时,指尖搭脉的温柔;看到许仕林受苦时,眼底强忍的泪水;即便被关雷峰塔,仍叮嘱儿子 “好好做人” 的坚定 —— 这些细节让 “白娘子” 不再是遥远的神话符号,而是有血有肉、充满人性温度的角色。
如今,古装神话剧层出不穷,特效越来越精良,服化道越来越华丽,却再也难有一部能像《新白娘子传奇》这样,成为跨越年龄的集体记忆。或许正如赵雅芝所说:“白素贞的美好,在于她始终相信爱与善良,这种力量是能穿越时光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