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浪潮中成长的新生代观众,正以更主动的姿态重塑文艺作品的消费与讨论生态。他们对程式化营销内容具备强免疫力,却对与创作者、作品的 “近距离” 真实交互有着强烈渴望,由此催生了以小红书为代表、由观众主导的新型讨论场,并孕育出 repo 文化与种草文化等独特内容形态。
这届观众的文艺消费观念已发生根本转变。一方面,千篇一律的宣传文案、“预制” 热搜与套路化营销,让见多识广的年轻群体逐渐免疫,不再被动接受信息;另一方面,便捷的内容获取渠道、丰富的表达工具,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,使其不再满足于 “单向接收”,而是追求与作品、创作者的双向互动,渴望在讨论中掌握更多主动权。
小红书凭借 “活人感” 社区氛围,成为新生代观众讨论场的核心阵地。平台聚集的青年文化消费群体,不仅有旺盛的体验欲与分享欲,还具备良好的文化审美基础,为独特讨论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土壤。在这里,repo 文化与种草文化并行,为观众表达与作品传播搭建了双重桥梁。
repo 文化打破了传统评论的边界,赋予观众极致的表达自由。不同于严肃的影评剧评或统一的宣传文案,观众可以围绕演员表现、服装造型、背景音乐甚至幕后工作人员等任意角度展开讨论,内容更鲜活、更具娱乐性。同时,repo 还深度影响着文艺消费决策,许多观众会先在小红书 “等一个 repo”,通过真实反馈判断是否观影追剧,甚至寻找追剧攻略,丰富了观看体验。更重要的是,repo 搭建了观众与创作者的沟通桥梁,脱口秀演员、编剧、导演等能通过 repo 获取真实反馈,观众也借此间接参与到作品共创中。
种草文化则以 “真情实感” 为核心,成为文艺作品口碑发酵的关键推手。小红书的种草多为用户自发安利,不掺杂过多商业套路,这种真实性使其具备强大的说服力。反映在文艺领域,种草文化直接转化为 “口碑效应”,平台上的真实评论形成有效口碑,成为大众判断是否观看作品的重要依据。且小红书的讨论氛围温和、平视,不预设立场,给予观众多元视角,让年轻人更愿意、更敢于表达真实观点,进一步放大了口碑的传播力。
如今,小红书已成为文艺作品新的话题发源地与全民讨论场。《折腰》中 “心疼娟子” 的 repo 引发打工人共情,吸引大量路人;《生万物》通过 “生万物辩论赛” 的独特讨论形式带动热度升级;《花儿与少年》里张雅琪的 “活人感 vlog” 及 “张雅琪小考视频” 话题,让观众代入实习经历。这些案例无不证明,新生代观众主导的讨论场,正以更鲜活、更互动的方式,推动文艺作品的传播与创作变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