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音综与恋综双双陷入创新瓶颈,观众对同质化内容渐生倦怠之际,《天声一对》以 “夫妻音乐竞演” 的差异化设定横空出世,本是打破市场僵局的潜力之作。从招商表现便能看出其初始吸引力 —— 光明优倍、老板电器、东阳光药、银鹭、猛士汽车等覆盖衣食住行全品类的品牌纷纷入驻,足见资本对 “夫妻综艺受众 = 家庭消费主力” 这一逻辑的认可。

更值得期待的是制作班底的硬实力。节目出品方羽丰传媒是业内老牌团队,曾打造《跨界歌王》《B 站跨晚》《抖音美好奇妙夜》等爆款音综与晚会,对舞台呈现、节奏把控经验丰富;总导演宫鹏更是深耕舞台类综艺多年,此类题材本应是他的 “舒适区”。种种优势叠加,让《天声一对》未播先热,被不少观众视作年度综艺黑马。
然而节目开播后,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却让人大失所望。作为核心卖点之一的音乐舞台,非但没能成为亮点,反倒成了尴尬的 “鸡肋”。赵磊夫妇演唱《小幸运》时,编曲完全照搬原版,毫无新意可言;镜头语言更是混乱,频繁切向台下粉丝反应,打断音乐叙事节奏。更违和的是,当 “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” 这句歌词刚唱完,画面立刻跳转至两人 “十年隐恋” 的访谈片段,音乐本身的情感感染力被强行插入的八卦话题彻底稀释,观众连完整感受一首歌的机会都没有。
若说音乐呈现敷衍尚可归咎于创作力不足,那竞技属性的缺失,则直接背离了 “音乐竞演” 的核心定位。节目虽打着 “夫妻音乐搭档比拼” 的旗号,却连基本的评分机制都模糊不清,评审标准更是沦为空谈。第三期周奇奇改编《后来》时,因情绪激动出现忘词、破音等明显失误,评委却仅用 “很有感情” 轻描淡写带过;陆毅演唱时气息不稳的问题肉眼可见,也被 “夫妻默契十足” 的夸赞掩盖。对比《歌手》中对音准、编曲、台风的专业点评,《天声一对》的评审更像 “情感调解员”—— 戴向宇演唱时明显跑调,评委竟称 “能感受到你对妻子的愧疚,这比技巧更重要”,完全抛弃了音乐节目的专业逻辑。
舞台设计的敷衍,则进一步拉低了节目质感。本应是重头戏的夫妻合作舞台,多数时候只是简单的双人对唱,灯光、舞美毫无设计感。陈紫函夫妇演唱抒情歌时,背景板竟是循环播放的婚纱照,廉价感扑面而来;郑钧夫妇尝试摇滚风格时,乐队伴奏音量被压到最低,观众只能听到两人对话式的演唱,摇滚的张力荡然无存。
同样主打 “情感 + 音乐”,《妻子的浪漫旅行》衍生音乐特辑的处理方式堪称范本。它从不标榜 “竞技”,而是将音乐作为夫妻旅行中的调剂品,张杰与谢娜合唱《明天过后》时的现场弹唱便是经典案例 —— 既展现了两人的音乐才华,又让夫妻间的默契与温情自然融入旋律,真正实现 “音乐为情感服务,情感为音乐加分” 的双向赋能。
反观《天声一对》,始终在 “情感” 与 “音乐” 之间摇摆不定:既想靠夫妻关系的话题性吸引恋综观众,又想借音乐竞演圈住音综受众,最终陷入 “两头不讨好” 的困境。想看情感抓马的观众,觉得音乐片段拖沓冗长;期待优质舞台的观众,又被频繁插入的八卦打断节奏。

其实节目并非没有破局可能,”夫妻情感 + 音乐舞台” 的内核本是创新方向,若能将两者有机融合,完全可以打造出独特的综艺模式。但《天声一对》却将舞台表演与真人秀片段生硬割裂,既没有让音乐烘托情感氛围,也没能让情感为音乐增色,最终沦为 “夫妻吐槽家长里短 + 工业糖精乱入 + 敷衍音乐表演” 的 “四不像” 作品。一手市场稀缺、制作成熟、资本青睐的好牌,就这样被混乱的定位与敷衍的制作打得稀烂,实在令人惋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