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国庆档,9 部聚焦不同题材的影片凭借独特艺术个性与市场卖点引发关注,从严肃历史叙事到现实议题探讨,从警匪对决到动画创新,创作者试图在多元维度突破,足见诚意。但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表达的碰撞中,这些作品也暴露出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,勾勒出一幅喜忧交织的银幕图景。

以《731》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为代表的影片,率先在类型叙事与主题建构上寻求突破,摒弃传统主旋律的刻板表达,试图用更鲜活的视听语言打动观众。可这份创新常因把控失度陷入困境:要么因过度追求艺术先锋性而脱离大众审美,沦为孤芳自赏的 “小众作品”;要么因对主题理解偏差,将严肃题材简化为情绪宣泄,变成自我感觉良好的 “炫技之作”。在消费社会语境下,即便沉重题材也需经过 “符号化” 加工 —— 提炼几句热血台词、塑造几个标签化角色,便能快速触达观众,抚慰集体焦虑,却也让作品失去了应有的深度与重量,沦为市场流水线上的 “合格产品”。
《毕正明的证明》以 90 年代火车盗窃案为切入点,借警察毕正明的追凶之路,既歌颂正义力量,又折射社会治安变迁,更难得的是对反派角色的深度刻画:江米条、二宝的童年创伤,大白桃、花手被命运裹挟的无奈,本可让影片成为兼具爽感与人文关怀的佳作。但为强化 “传奇色彩”,影片将盗窃团伙塑造成 “江湖门派”,用武侠式叙事渲染 “兄弟义气”,甚至以特写镜头炫技般展现偷窃手法,不仅模糊了犯罪行为的危害性,更让人道主义关怀沦为点缀,削弱了主题的严肃性。
《震耳欲聋》则将目光投向听障群体,通过低频音效、黑白画面还原听障人士的感知世界,让观众直观体会其困境;以健听者李淇的视角串联起 “生理听障” 与 “社会失语” 的关联,立意深刻且极具现实意义。遗憾的是,影片在正义伸张的叙事上严重 “缩水”:既回避了取证难、诉讼久的现实阻碍,也忽略了权力资本的潜在压迫,仅靠角色 “心理觉醒” 便轻松实现正义,将复杂社会议题简化为个人成长故事,最终沦为对现实浅尝辄止的商业片。
“温暖现实主义” 成为部分影片的创作选择,《浪浪人生》便是典型。影片直面家庭 “缺钱” 困境 —— 父亲因义气背负债务、急需心脏手术,本可引发观众共鸣。但解决矛盾的方式却充满 “童话感”:一跪讨回欠款、兄弟主动免债、加油站转型 “一路绿灯”,甚至让心脏病父亲成为龙舟冠军。这种刻意营造的 “圆满结局”,将现实苦难轻化为 “励志鸡汤”,让 “温暖叙事” 变得虚假空洞,难以真正触动人心。
就连动画电影《猪猪侠・一只老猪的逆袭》也试图 “接地气”,借中年猪猪爆的经历批判行业乱象、反映就业困境,戳中年轻人 “阅历不够”、中年人 “年龄受限” 的职场痛点。可影片却用 “老登”“芭比 Q” 等网络流行语堆砌笑点,让喜剧表达碎片化、浅表化,恍若短视频拼接,最终陷入 “贩卖情怀” 的争议,未能将现实思考落到实处。

不可否认,今年国庆档影片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—— 不依赖低俗笑点,不庸俗化现实,努力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。但如何在商业逻辑中守住艺术底线,避免用想象化解现实矛盾、用简化削弱议题深度,仍是国产电影亟待破解的难题。唯有平衡好 “可消费性” 与 “思想性”,才能让作品既赢得市场,又经得起时间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