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剧《暴君的主厨》凭借穿越历史题材收获关注,然而第一集就因一处明显汉字错误登上热搜。林允儿与李彩玟饰演的角色相遇时,背景旗帜将象征贤明治理的 “太平圣代” 误写为 “太平圣大”,这一字之差引发观众强烈不满。该剧通过 Netflix 向 190 个国家同步播出,错误的全球传播让韩国网友直言 “丢脸到国外”。
尽管剧集收视率从首播 4.9% 升至 6.6%,但观众对这一低级错误难以接受。社交媒体上批评声四起:“历史剧连汉字都写不对太荒唐”,更有人调侃 “这是穿越到太平圣大学了?”。直到观众抗议后,制作方才紧急声明道歉,承诺修改错误并加强审核,但争议镜头在播出多日后仍未修正。
对熟悉朝鲜半岛历史的观众而言,错误尤为刺眼。汉字在朝鲜王朝长期作为官方文字,儒家经典、宫廷文书均以汉字书写,“太平圣代” 更是象征理想政治状态的常用词汇。历史上,朝鲜王朝上层社会曾排斥本土文字 “训民正音”,坚持使用汉字作为文化权威象征,如今历史剧却在基础汉字上出错,暴露了制作团队的文化考据缺失。
这并非孤例。几年前《朝鲜驱魔师》就因多处汉字错误被骂到停播,类似问题重演反映出韩国文化产业的深层危机。随着汉字在韩国教育中的比重下降,年轻一代汉字认知能力断层,从编剧到后期的全流程竟无人发现错误。首尔大学调查显示,58% 的新生认不全本国史书《三国史记》的书名汉字,这种能力缺失已渗透到文化创作领域。
更矛盾的是,韩国社会仍离不开汉字。SM 娱乐等企业注册商标需借助汉字精准表意,68% 的岗位要求 “识汉字 1000 以上”,现代韩语 68% 的核心词汇源自中古汉语。政策上多次尝试废除汉字却均告失败,如今身份证仍需标注汉字名,这种 “废除却依赖” 的拧巴状态,在影视创作中演变为文化细节的失守。
对比中日历史剧对和服纹样、古建筑细节的严谨考据,韩国历史剧的文化审核机制明显不足。全球化背景下,Netflix 等平台放大了文化错误的影响,《王后伞下》曾因使用简体字、出现中国 “太和殿” 名称引发争议,显示历史剧的文化细节已成为国际传播的敏感点。
观众并非要求百分百还原历史,但 “小学生级别错误” 伤害了历史剧的文化严肃性。历史剧作为文化传承载体,需要建立专业顾问制度把控细节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拍历史题材,尊重历史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”。这次风波应成为警示:文化创作不能仅凭脑洞和颜值,没有扎实的历史细节打底,再精彩的 “幻想” 也会变成 “笑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