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巴巴娱乐

1987年,蒋经国看完《血战台儿庄》激动不已

2025-07-04

1985年,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,广西电影制片厂将抗战初期震惊中外的台儿庄会战搬上银幕,为巨人展示了一幅振奋中华民族精神、惨烈而悲壮的历史画卷,令人耳目一新。今天帝哥就来说说电影《血战台儿庄》背后的故事。

1984年12月11日,作曲家杨少毅出任广西电影制片厂第一副厂长、党委副书记,主管艺术和生产。杨少毅上任后敏锐地意识到,改革开放不仅给国家的命运带来了深刻变化,也将推动我国的电影事业不断发展,广西电影制片厂不能只拍“小桥流水人家”,或者那些拳打脚踢的警匪、功夫影片,而是需要拍一些“大江东去”的作品。就在此时,厂里的文学部主任陈敦德向杨少毅推荐了《血战台儿庄》这个剧本,这令他激动不已。


陈敦德

《血战台儿庄》的编剧是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个年轻人,他们把剧本发表在《八一电影》杂志上后,整整3年无人问津。1985年3月,陈敦德偶然看到《血战台儿庄》的剧本,当即决定要拍成电影,他不仅花了3000元高价买下剧本,还从八一电影制片厂“借”著名导演杨光远出任电影的导演。

1985年7月,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式决定投拍电影《血战台儿庄》。有人得知此事后却说:“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?而且还打了胜仗呢?”“我军三大战役还没拍完,怎么能先拍国民党抗日?”也有人担心:“拍这样的影片,不仅经济上冒风险,政治上恐怕也难通过。”

11月1日,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《血战台儿庄》剧本座谈会,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和郑洞国、覃异之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应邀出席。程思远在会上说:“未来的这部影片,将拍出两个人物的形象: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;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胸怀博大、高瞻远瞩、实事求是的形象。”


程思远

《血战台儿庄》的电影剧本在经过多方研讨、前前后后17次修改定稿后,终于投拍。1986年2月5日,广西电影制片厂《血战台儿庄》摄制组正式成立。2月16日,9辆大大小小的汽车满载着摄影器材和各种物资,浩浩荡荡开赴山东外景地。

作为中日两国军队武力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族意志的顽强较量,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。一个“血”字贯穿了整部电影,从临沂之战、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,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,无不是血染的画面。

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结尾,那个表现“血肉长城”意境的长达4分钟的镜头,在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前奏响起3次的同时,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:城头,水边,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,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,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;余火还在燃烧,浓烟还在弥漫,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,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……


《血战台儿庄》剧照

其实影片的结尾原本是“全国人民敲锣打鼓庆祝胜利”,杨光远和剧组人员却总感觉这样的结束分量不够。后来剧组在台儿庄政协发现了一个小册子,里面有当年访问台儿庄的《新华日报》记者陆诒的文章:“眼前是一幅残垣断壁的景象,到处一片狼藉……”杨光远由此受到启发,将结尾改为“血肉长城”——对于血战的胜利,悲壮比欢乐更有力量。

最新文章

项立刚怂了!

明星

 

阅读10994

王楚钦何苦强闯时尚圈?

娱乐

 

阅读12724

他演了一辈子配角,59岁去世,未婚无子

明星

 

阅读12889

1987年,蒋经国看完《血战台儿庄》激动不已

影视

 

阅读16302

新剧开播20秒出圈冲上热搜?她值得!

影视

 

阅读15765

冀ICP备2001503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