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3日,电视剧《上甘岭》播出至第15集,离大结局也只有一步之遥。很多观众感觉,看电视剧版,总觉得哪里不如影版。这部电视剧真正的问题,出现在编剧和导演那里——他们的叙事风格取向,与电影《上甘岭》不同,因此,造成了观众们不同的观看体验。
先说电影版《上甘岭》。
电影版《上甘岭》有着明显的时代叙事印记——革命的乐观主义。革命的乐观主义叙事,是十七年文学的经典叙事风格。可能,当下的观众和读者们,已经不怎么阅读十七年文学了。很多当年的老电影,也不怎么观看了。
革命本身,是一件很艰巨的事情,是要流血牺牲的。比如,上甘岭战役,打得很惨烈,肯定是要有巨大牺牲的。如果把这些牺牲和盘托出的话,就会形成巨大的压抑感,给读者、影迷和观众们造成悲观主义的情绪。因此,在十七年文学和相应的电影作品当中,采用了乐观主义的叙事。比如说,不过度呈现伤员的痛苦、指战员的痛苦,相反,让大家带着信仰,用信仰实现一种乐观主义,用乐观主义去对抗痛苦,赢取胜利。
具体到电影《上甘岭》当中便是,虽然坑道作战也有一些不如意,比如,伤员问题、补给问题,甚至于连水都成了问题等等,但是,影片当中的战斗人员们清一色的具备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,大家依旧是兴高采烈的状态,这种高昂的斗志,在影片当中化作了一种电影情绪,让影迷们看完了之后,也跟随着画面内容而心潮澎湃。
再看看电视剧版《上甘岭》。
中国红色文学和红色电影的这种“革命的乐观主义”的叙事传统被丢弃了。观众们最直观看到的剧情内容是什么呢?剧情发展过半前后,王雷角色意志消沉了,需要旁边的工作人员来激发斗志了,黄轩角色也意志消沉了,甚至于出现了半昏迷状态,需要潘斌龙饰演的角色来做心理辅导工作了。指战员意志消沉,对观众的打击是最大的,观众们也会跟随主角的意志,出现一种消沉的追剧情绪。
电视剧版《上甘岭》用大篇幅的内容展现了战士们坑道当中的惨状,尤其是大量伤员得不到救治,补给出现严重问题,战士们连水都喝不上了。这些正面展示,配合上黄轩角色的意志消沉、王雷角色的意志消沉,带来了一种很消沉的观众追剧情绪。它山之石,则是电影版《上甘岭》当中,也讲饮水问题,但通过“一个苹果”的桥段来进行革命的乐观主义叙事的处理,对影迷造成的心理创伤式冲击就小,革命豪情的激励作用就大。
编剧和导演就想要把王雷角色打造成为一个消沉式的角色,基于这种状态之下,让王雷怎么往“能文能武”方向表演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