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聊斋:兰若寺》的改编立场值得关注。该片出品方近年来以“新神话”、“新传说”和“新文化”三个系列布局动画长片,融合了赛博朋克、工业废土等后现代美学风格吸引青年观众,而《长安三万里》则面向全年龄段观众打造了中国风“合家欢”动画电影。
《聊斋志异》全书24卷近五百个故事,名篇云集,上世纪以来改编为影视作品的亦不在少数。就改编策略而言,单篇居多,有杂糅若干篇章情节人物的,也有依托原文重新演绎的,基本着眼小说故事改编。电视剧《聊斋先生》算是另辟蹊径,叙述内容交织了蒲松龄的人生经历、文学观点和小说情节,而最近的动画电影《聊斋:兰若寺》则更有新意,它的改编对象,是《聊斋志异》小说集本身。
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
影片叙述主线源于书生蒲松龄投奔友人途中,突遇兵患,道阻难行,只好借宿破败的兰若寺,不想落入枯井,遇到爱讲故事的蛤蟆精灵蟾上人和乌龟精玄龟子。二精怪欲一决高下,拉书生做裁判,精彩故事由此展开。这里的“讲述”,既致敬了蒲松龄书斋“聊斋”中的“聊”字(小说故事多来源闲聊,短篇集主要收录区别庙堂文章经世之学的市井故事),也符合《聊斋志异》小说全知全能的说书人视角;书生既然充当裁判,听完故事便需点评,寥寥数语概括精要,借古讽今点明主旨。这又暗合了蒲松龄喜欢在多篇小说结尾加上 “异史氏曰”,借此大发感慨的评论方式;《聊斋志异》是短篇故事集,电影同样借助二精怪以及书生本人的讲述,借用单元剧形式连缀多个故事。除了完整篇目的《崂山道士》《莲花公主》《聂小倩》《画皮》《鲁公女》外,还涉及《青凤》《种梨》中的代表性情节,再加上书生坠入奇幻世界偶遇精怪的神奇遭遇,亦可算作志怪故事,整部《聊斋:兰若寺》大故事套小故事,如同万花筒般绚丽多姿。
蒲松龄与二精怪
二精怪的故事比拼,共分两回合。第一回合“自选主题”的《崂山道士》和《莲花公主》,带有明显的儿童向。《崂山道士》讲述青年王承一心求仙慕道,追随道长上崂山修行,无法吃苦屡生退意,临行习得穿墙术,回家却法术失灵,落人笑柄。这一故事的改编亮点在于表现形式。渲染量巨大的毛毡画风,从表达陌生化的角度,增添了故事的新鲜感,毛毡的柔软质感、穿墙动作的拉丝效果,和景观的拼贴结构,又增加了故事的童趣。此外,多组快速剪辑蒙太奇完成的场景转换,保证了影片叙述节奏和叙述线索的简洁明晰,仙人聚会一段灵活的场面调度,亦精彩纷呈地再现了原著剪纸为月、掷箸化嫦娥的瑰丽想象。
《崂山道士》篇
总体上,这个故事如同整部影片视觉盛宴的开胃菜,排盘用心精致,可惜口味略为寡淡。事实上,《崂山道士》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,另有深意,完全可以兼顾成人观众。故事表面讽刺青年贪心虚荣不能吃苦,劝诫世人保存赤子之心,文末的“异史氏曰”却宕开笔墨,从愚人受小人谄媚以为横行霸道通行天下,终要南墙碰壁的小故事,表明蒲松龄对王生遭遇的看法,即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维桎梏里,不了解自我又脱离现实,终日沉迷某种观念或追求。而区分幻想与现实、避免沉溺空想的主题,时至今日,依然具有实际意义,可惜影片没有进一步发掘,仅仅停留在讽刺贪心的层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