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日傍晚,相声演员苗阜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了杨少华去世的消息。苗阜表示自己上次见到杨少华是多年前,在央视组织的《春晚倒计时》节目中,当时杨少华的身体还算健康。
虽然早在20世纪中期,杨少华先后为马三立、马志明父子捧哏,但观众显然更熟悉90年代后的杨少华。
那时他先后和赵伟州、杨议合作的《枯木逢春》《肉烂在锅里》等相声深受相声爱好者喜爱。
在相声演员李文华去世之后,杨少华也被部分相声爱好者称为最后的“蔫哏”相声演员。
杨少华 图/天津市曲艺团
因不认字差点丢了师父
生于北京的杨少华,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回忆过自己的童年,在他看来,那些穷困的生活和艰难的岁月,并不值得回味。
他曾对《天津日报》说:“以前的事情我都不爱想,想起来怪闹心的。住一间小房,娶个媳妇,一连生男孩,生这么些男孩。说实在的,想起来太难受了。”
当时杨少华想不到,自己“一连生下的男孩”,待到他暮年,会让他更难受,当然这是后话。
在杨少华的回忆中,小时候家里很穷,家里只有一个小屋,没地方待,哥哥出门也不知道去干吗了,自己几乎是跟着姐姐长大的。
20世纪30年代后期,北京西单附近的启明茶社被誉为相声界的“黄埔军校”,聚集了众多的相声名家,经常登台表演的相声名家有张寿臣、赵霭如、刘德智、吉坪三、华子元、于俊波、侯一尘、郭荣起、王世臣、刘宝瑞等。
郭荣起一看这孩子什么都不会,就老大不高兴。但即便如此,在后来常宝霆等人的一再撮合下,杨少华还是认郭荣起是自己师父。
但在杨少华的印象中,郭荣起并没有给自己讲过太多的活,反而是一起玩大的常宝霆经常给自己说活。
“直到后来回天津之前,师父都没给我说过活,我最开始在园子里使活,都是我自己听来的,一边听一边学,一边听一边记,这也就算是熏出来的吧。”杨少华曾说。
阴差阳错又说了相声
杨少华19岁那年,因为姐姐嫁人,他跟着姐姐去了天津,本以为自己这辈子也就跟相声没有缘分了。
姐姐嫁去了天津,去了一个轧钢厂上班,杨少华跟着姐姐,也在工厂谋了一份差事,最开始是工地,后来变了工厂,杨少华在工厂干装卸工,后来还干过钳工,一干就是好多年。
万万没想到,1949年启明茶社歇业,曾经活跃在启明茶社的相声演员大批前往天津谋生,其中自然就包括迁回天津的相声常宝霆一家。
杨少华遇到了艺术上最适合自己的搭档,是被相声爱好者戏称为“狗神”的天津籍相声演员赵伟州。“狗”在相声中并不是贬义词,反而是一种鲜活的特点,非常受一部分相声爱好者的喜爱,当“狗神”遇到“蔫哏”杨少华,二人迅速在艺术上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。
不仅如此,和其他的捧哏演员不同,赵伟州清楚杨少华的艺术特点,在创作中更倾向于让杨少华展现自己的风格,并不认为捧哏演员抢了自己的风头。